电影《731》最近算是在舆论场里 “坐了回过山车”—— 票房踩着15亿大关往前挪易云达,可耳边的杂音就没断过。
有人说它 “风格太飘不像历史片”,有人骂 “消费苦难赚眼泪钱”,黑子们拿着放大镜挑刺的架势,仿佛这部电影犯了多大的错。
但就在这场吵吵闹闹里,一个日本老爷子的话突然让所有人静了下来。他就是把731部队长石井四郎演得让观众恨得牙痒的平田康之,在《环球时报》的专访里,这位67岁的演员一开口就戳中了要害:“要是日本真认账,就该好好谢罪,学学德国那样。”
演了50年戏,最怕观众恨错人
平田康之在中国观众眼里,算是“老熟人” 级别的日本演员了。从2001年在《走向共和》里演伊藤博文算起,他在中国片场泡了20多年,大半时间都在跟 “日本军人” 这个角色死磕。
不过别以为他演的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坏蛋,老爷子拍戏有股较真劲儿:“真实人物也好,虚构角色也罢,每个坏蛋的坏法都不一样,得演出他们的魂儿。”
这次演石井四郎,他更是下了血本。为了吃透这个“卑劣的战犯”,平田康之翻了不少资料 —— 这个731部队的头头,战后居然靠给美军递细菌实验数据逃脱审判,把人命当成交易筹码。“我得演出他那种笑里藏刀的劲儿,表面温文尔雅,骨子里全是疯狂。”
他在采访里透露,甚至有点怕观众入戏太深:“大家恨石井四郎没问题,但可别连带讨厌我这个演员啊。”
这种“怕恨错人” 的顾虑易云达,反倒让观众更买账。有网友调侃:“看电影时想冲进屏幕揍石井四郎,看完采访又想给平田康之鞠躬,这演技也太会‘分裂’了。”
日本课本里的“秘密”,被一本书戳破过
平田康之说的一句话,戳中了 731 历史最讽刺的地方:“这事儿在日本,好多人根本不知道。” 这话真不是夸张 —— 直到 1981 年,日本作家森村诚一写出《恶魔的饱食》,才算第一次把 731 部队的罪行扒到了阳光下。
这本书当年在日本卖得火爆,可后续的遭遇却挺憋屈。书里引用了731成员胡桃泽正邦的口述,说自己亲手解剖过300人,解剖时 “人还是热的,血能喷出来”。
可后来胡桃泽正邦又翻了供,修订版只能把这段删掉。直到1991年,他又对着镜头承认了罪行,这段83分钟的证言才成了铁证。
更讽刺的是,日本的教科书里,广岛原子弹的篇幅比731部队还多,硬生生把自己塑成了 “受害者”。就像日本教师森正孝说的:“我们从小读的历史,根本没提过这些血债。”
也难怪平田康之着急,连自己国家的人都不知道历史,谈何谢罪?
德国总理敢下跪,日本为啥学不会?
“学学德国” 这四个字,平田康之说得轻,分量却重得很。二战后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起义纪念碑前一跪,成了全世界都记得的忏悔姿势;
可日本呢?每年都有阁僚去参拜供奉战犯的神社,右翼还总喊着 “没有侵略历史”。
为啥差距这么大?说到底还是清算得不彻底。当年纳粹战犯被追得四处躲藏,英国特种部队半夜抓战犯枪毙,犹太人还在全球搜捕漏网之鱼。
可日本战犯呢?不仅石井四郎这样的主犯逃了,连侵华总司令冈村宁次都被无罪释放。加上天皇没退位,军国主义那套文化根儿没除干净,谢罪自然成了“难言之隐”。
平田康之倒是看得明白:“我演这些反派,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,战争留下的全是瓦砾堆。” 他这话没掺假 —— 从事演艺50年,他演过的每个日本军人角色,都在跟战争罪行 “对着干”。
票房15亿的意义:不是赚多少钱,是记得多少事
回到电影《731》本身,虽然争议不少 —— 有人嫌它 “风格太亮不像历史片”,有人说 “越狱剧情太戏剧化”,但15亿票房背后,是观众用脚投票的态度:这段历史,我们不想忘。
就像平田康之在采访结尾说的,他不指望电影能让所有人都满意,但希望大家看完能想明白:“现在还有地方天天有人无辜死在战争里,和平这东西,真的比啥都金贵。” 这话没有煽情的感慨,却比任何口号都实在。
毕竟比起票房数字,更重要的是:当有人再问“731是啥” 时,能有人斩钉截铁地说出那些被掩盖的真相 —— 这或许就是《731》和平田康之最想做到的事。
天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